强制社保
社保不是强制买的话,估计买的人连百分之十都不到。
不是说大家都懒、都短视,而是这个制度本身让人心里没底。
我自己换了好几个城市工作,北京、广州、杭州、成都都待过,社保也跟着我断断续续地交了好些年,可到现在我还是一肚子疑问。
第一个让我想不明白的地方是,为什么社保非得“连续缴纳”,不是“累计计算”?
我记得很清楚,刚从北京辞职,休息了三个月去杭州,结果一去人社局办事,对方第一句话就是:“你之前的记录不能算连续。”
我当时愣住了,我明明已经交了五六年,怎么断几个月就跟没交一样?
医保报销额度、落户买房资格、公积金贷款统统清零,就因为我中途换了个工作,断了几个月。
那我之前交的钱呢?不是一笔糊涂账吗?
你说这是“鼓励长期缴纳”,我也认了,但你设这个规则的时候有没有想过,现在年轻人工作流动性那么高,换城市、换行业早就成了常态,凭什么制度还套着上世纪国企那一套死板逻辑?
医保不统一
再说医保,为什么不统一?
我交的是全国的钱,却只能报销本地的账。
换个城市看病,卡不能用,账户不能转,等待期重算。
我是真不理解,系统不是联网了吗?
怎么还得跑窗口、交材料、盖章、等审核,就为了调动我自己的社保账户?
社保账目不透明
第二个让我一直觉得很迷的,就是社保账目不透明。
我每个月交多少钱,公司给我交多少钱,工资条上写得清清楚楚,但一查社保系统,只能看到“个人账户”那点余额,公司那部分的钱一笔都没有显示。
去哪了?谁用的?用了干嘛?有没有盈利?有没有亏空?都没有任何记录。
统筹账户这块完全是两眼一抹黑,我能接受你收我的钱,但我不能接受你不告诉我钱去哪了。
我投的不是“善款”,而是未来几十年的生活保障,你不能让我闭着眼睛交钱,到了退休还跟我说“视情况而定”。
最低缴费年限
还有“最低缴费年限”这事,我也一直搞不懂。
现在普遍要求交满15年才能领养老金。
可现实是,很多人做了十几年个体户、自由职业者,工作不连续、没法一直缴,有的人交了12年,结果到退休只能退回本金,还得扣手续费。
这种做法放在商业保险里都说不过去。
可在社保里,这就成了“合规”。
你再说“制度有要求”,那我想问,这个制度是为谁设计的?
如果它完全不考虑现实、全靠硬指标挡人,那它真的为人民服务了吗?
统筹账户
我再说一个问题,就是“统筹账户”这个事。
说白了,公司给我交的钱都进了统筹账户。
可是这些钱,跟我没关系了?
我查不到、看不见、也用不了。
有人说这是为了“共济”,我也不是不理解,可你要共济,也要有账目吧?
要让我看得明白吧?
现在是你拿了钱,我啥都不知道。
如果这不是“国家级的理财产品”,那至少也该有个公告,让人知道钱去哪了。
说到底,我真不是一个抵触社保的人,我愿意交,我也明白它的意义。
但你不能让我在毫无解释、毫无信任的前提下,像个哑巴一样,把每个月好几千块交进一个看不到的深井里。
你说是“为你好”,那你能不能告诉我好在哪?能不能让我算一笔清楚的账?能不能别搞这么多“连续”“等待期”“最低年限”这些莫名其妙的门槛?
我再补充一点现实的原因,还有很多人不交社保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交,问题的根源,都在于一个结构性的漏洞:劳务派遣
与外包制度
的滥用。
现在企业逃避社保成本最直接的手段就是:我不直接雇你,我找个“外包公司”雇你。
比如你在工厂干活,合同却是和“XX人力资源公司”签的,这家人力公司再跟厂方签个用工协议,就把社保责任、工伤责任全都转移走了。
更离谱的是,有的“外包公司”压根不交社保,甚至一年换一家公司名头,今天叫A公司,明天换成B公司,把员工档案一转,就“洗白”了。
很多快递员、外卖员、仓库工、建筑工,全部都是这种“第三方用工”,表面看着有合同有工资,实则社保完全缺位,发生工伤没法报销,老了连养老金都没得拿。
这种操作,国家不是不知道,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因为用劳务派遣
解决了大量的“就业问题”,让一些数据好看,但牺牲的是工人的基本权益。
说到底,如果不把“劳务派遣
”“外包
”这些漏洞堵上,社保制度永远是个筛子。
你一边喊“依法缴纳”,一边放任企业“转嫁义务”,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?
你看这次最高法出台的解释,说得很硬气:任何“不缴社保”的协议都无效,不管是企业提的,还是员工自愿的,统统不算数。
甚至明确说了:员工因为企业不缴社保解除合同,可以要求经济补偿,工作满一年赔一个月工资。
看着像是一场“制度性胜利”,可现实里有多少人能打官司、能维权、能走完流程?小企业、工地、私营厂,有几个老板会乖乖给你开解除证明?
你一提诉讼,他立马换号跑路,工资都不结了。
你说“去仲裁、打官司”,那我问你,这个仲裁程序是不是对普通劳动者友好?你让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工人,去找证据、写申请、准备资料,可能吗?有些连劳动合同都没有,凭什么去仲裁?凭一张口头约定?
所以说,要解决社保问题,第一件事不是修改缴费比例,也不是讲什么“公平原则”,而是得坚决取消劳务派遣
和外包
。
所有用工关系,必须直签、实名、上社保。一旦发现企业规避,必须重罚。这个制度才可能开始建立起信任。
否则你不从源头上堵住漏洞,后面讲再多法律条文,都是空谈。
养老金缺口
再说说养老金缺口的事。
中国目前采用的是“现收现付”的模式,就是我们现在交的钱,不是存给我们未来用的,是直接拿去发给现在的退休人员了。
那你想想,如果年轻人越来越少,退休的越来越多,未来谁来补这个窟窿?
很多研究说,2035年前后,养老金会出现全国性入不敷出。
听着就让人焦虑。
年轻人不是没脑子,他们能算这笔账。
社保系统不是像银行理财,能把你存的钱稳稳生出利息,而是一个不断被人口结构拖累的系统。
那在这个前提下,怎么可能让年轻人心甘情愿持续缴纳?
所以,回到这个问题的根本。
信任问题
交社保,从来都不是一个“道德问题”,而是一个“信任问题”。
中国的年轻人不是没责任感,只是太清楚什么叫不透明、不确定、不回应。
他们交钱,想知道钱去哪了,不是“刁民心理”,是正常的公民权利。
如果制度值得信任,我们愿意交;
如果制度遮遮掩掩,我们自然迟疑。
你不能一边说“这是为你好”,一边又不给任何解释;不能一边说“这是全民共享”,一边又让数据孤岛、政策封闭、操作复杂;更不能一边立法强制缴纳,一边对企业逃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年轻人不缺责任感,他们只缺一个愿意回应的制度,一个能兑现承诺的社会。
不是你在上面讲一堆“法定义务”,我们就会听话,而是你先把制度讲清楚、设计好、运行通,再来谈义务,这才有说服力。
希望有一天,不是靠劝大家交社保,而是制度本身就让人觉得安心、愿意投入。
那时候,不管收入多少,大家都会主动把它当成自己的基本保障,而不是负担。
这才是一个成熟社会该有的样子。
不是靠强制、不是靠忽悠,而是靠信任,让每一个人心甘情愿。
没人出来替制度辩护,但大部分人也不是在骂社保,只是对现状感到不理解、没信心、也没底。
社保的来历
这个制度其实没多少年头,也就最近三四十年的事。
最早的时候,在计划经济时代,单位是“包人”的。
你在哪个单位上班,单位就给你管医疗、养老、生育这些事。
当时根本没有“社保”这个概念,全是靠单位自己内部做账兜底。
那时候叫“单位统包制”,你退休以后,退休金还是单位发的。
问题是,单位越来越多、企业效益越来越差,有的企业根本发不出工资,更别说养老钱了。
到了80年代末,出现了大规模退休人员养老金拖欠的现象。
这才逼得国家开始考虑搞一个统筹制度,用在职员工交的钱,来集中给退休人员发工资。
1990年前后,开始试点社保制度,最早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。
1997年国务院发布文件,确立了“社会统筹+个人账户”并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。
这才算是社保正式出现在国家层面。
再之后,医疗、工伤、失业、生育这些险种陆续加入,形成了现在常说的“五险”。
但这时候的社保,覆盖面还不大,主要集中在有单位的正式职工。
个体户、农民工、灵活就业人员基本还在制度之外。
真正开始推进全民参保,是2000年以后。
国家开始推广城乡居民养老、城乡居民医保,把农民、无业人员也逐步纳进来。
再往后,又推出了灵活就业社保政策,允许自由职业者、个体户以个人名义参保。
说白了,中国社保从无到有、从小范围试点到全国覆盖,也就用了三十多年。
而且真正覆盖到普通人、老百姓广泛参与,也就是最近十年左右的事。
正因为制度历史不长,很多地方没磨合完,就上了强制要求,结果很多人交得糊里糊涂。
你说这是为了“保障”,但具体怎么算、怎么领、跟生活有什么关系,说不清楚。
社保的信任感
老百姓对社保的信任感,说实话还没建立起来。
这也就解释了,为什么不同年龄段的人,对社保的态度完全不一样。
先说60、70后。
这代人是社保制度最大的受益者之一。
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根本没社保,那时候也没人指望国家养老,能自己种地、做小生意养活自己就算不错了。
到了四五十岁,国家开始允许补缴社保,政策也特别宽松,只要你年龄没超过限,交够年限就能领。
我爸妈就是这种情况。
五十多岁才开始补缴,退休以后每个月照样拿养老金,还能享受医保。
要知道,他们这笔钱其实是“低价进场”,没交多少,结果养老金一点没少。
他们自己都说,这简直是“捡来的保障”。
当年政策窗口期特别宽松,材料也不复杂,甚至很多地方有“认定工龄”的办法,一次补足就能上岸。
很多人那时候补了十几年社保,现在每个月稳定拿养老金,觉得国家还是挺讲情义的。
所以这批人对社保的态度是正面的,他们觉得社保是国家给的一份安心,是晚年的兜底,是值得交的,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天大的福利。
然后看80后。
我们这代人,刚好是社保制度逐渐普及的那拨人。
从一毕业开始,找工作、进单位,HR就跟你说:“我们这有五险一金。”
于是你就交了。
那个时候谁也搞不清楚什么是“统筹账户”,什么是“个人账户”,反正公司安排什么你就接受什么。
但80后这一代人,换工作频繁,断缴特别常见。
比如从A公司跳到B公司,中间断个两三个月,没人管你。
那时候大家对“连续缴纳”“买房资格”这些概念也不敏感。
等你真想用的时候,比如想落户、想贷款、想转移医保,才发现之前断缴那几个月,直接让你资格清零。
所以80后对社保的感受很复杂。
他们既经历过“顺着交”的好时候,也遇上了“想用用不了”的尴尬。
他们对制度没那么抵触,但也谈不上信任。
你让他主动去补缴?他会说:“补了有啥用?还不是看心情发。”
所以这代人交社保,很多是被动接受。
单位上了我就上,单位没交我也不折腾。
他们不会觉得社保是负担,但也不会当回事。
然后就是90后、00后。
这代人是真正遇上“强制缴纳+成本高+用起来复杂”的组合拳。
先说他们的就业状态。
现在的年轻人,很大一部分不在单位工作了。
做自媒体、跑外卖、送快递、搞直播、做电商,这些灵活就业的人越来越多。
而这些人要想上社保,只能自己掏钱,灵活就业一个月要交一千多块。
交完之后,医疗账户只剩几十块,去医院看病报不了销;养老账户涨得慢,退休时间也不知道还要拖到哪年。
医保还不是全国联网,换个城市工作,医保卡不能用、报销不了,还得重新算等待期。
更别说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参保渠道。
你在工厂打工,合同是跟外包公司签的,外包公司名字一年换三次,你连劳动关系都说不清,根本谈不上有社保。
很多外卖员、快递员、临时工,合同都没有,出了事谁负责都扯不清。
这就导致,很多90后、00后连“资格”都没有,更别说“交与不交”的选择权。
他们不是不想交,而是没人给他们交,自己交又负担太重,用起来又看不到实际保障。
交了觉得冤,不交又怕将来被限制。
所以你问他们对社保怎么看?他们说:“交得起,交不起;交了,也用不上。”
这就是现在最大的问题,制度是一个“统一安排”的结构,但现实就业越来越“去单位化”。
人是灵活的,制度却没跟上变化,造成了大量脱轨和撕裂。
所以总结来说,社保对于60/70后来说,是纯红利。
对于80后来说,还凑合吧,属于缴不缴都可以。
对于90/00后来说,就是仲稅了。
现在我们再说回眼前要落地的《社会保险经办条例》,9月1日起正式实施。
这个政策表面看是流程管理,实则背后是整个社保制度进入“收口期”。
几个重点内容:
-
第一,全国社保数据全面联网。 你在哪交过,交了多久,断了多少次,一查就清清楚楚,以后没办法补录、隐瞒、挂靠。
-
第二,流程标准统一。 前你去不同城市转社保,每个以地方要的材料不一样,有的还要跑窗口。 以后这些都要统一标准,不许地方自己搞小动作。
-
第三,补缴规则收紧。 以后想通过“补缴”凑资格越来越难了,一些灵活操作基本走不通了。
-
第四,监管加码。 单位不给员工交社保,或者挂靠、规避,可能会被处罚;外包公司、派遣工也开始纳入严格监管。
-
第五,灵活就业群体要纳入统一管理,不再是边缘地带。
什么意思?一句话概括:社保制度已经不是“松口气就行”的阶段,而是进入“要严管、要追责”的时代。
很多人以前靠着“找熟人补缴”“临时挂靠账户”这些方法混着过,以后这些路都堵死了。
社保记录真实、连续、规范,将成为你今后落户、买房、贷款、看病、养老金发放的重要依据。
再说得直白一点:你有没有社保,交了多少年,是不是连续交的,成了一个人的“制度信用记录”。
老龄化
到这一步,我们就必须说一个现实问题,社保不是你需要它,而是它需要你。
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我们国家的老龄化已经不是“将来”的事,而是“现在”的现实。
根据官方数据,到2035年左右,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,占比超过30%。
也就是说,每3个人里就有一个是老人。
而社保的运行逻辑,是“现收现付”。
你现在交的钱,不是存在你自己账户里给你养老的,而是马上发给当下正在领养老金的老年人。
你交的钱,是在填前人的缺口;你将来想领钱,也得靠后人继续接着交。
但问题是,年轻人越来越少,缴费基数缩小,而退休人越来越多,支出越来越大。
这叫“入不敷出”
。
不少省市已经出现了养老金赤字,中央财政要补贴。
到2035年前后,社保系统全面性缺口可能成为常态。
到那时候,制度是不是还能稳定运行,没人敢拍胸脯保证。
所以,延迟退休,是必然发生的,可以参考下邻居日本的情况。
是你愿不愿意等,而是整个制度要靠延迟退休来“节流”。
换句话说,未来这套制度能不能继续转下去,不是靠它照顾你,而是它要靠你来续命。
你不是用它,而是它靠你。
所以从制度层面,它必须管住你、绑定你、逼你交。
这就是社保越来越刚性的根本原因。
注意:本文归作者所有,未经作者允许,不得转载